从素质的形成机制来看,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萦养。由外而内逐渐积淀形成的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的存在。
由此而成长起来的将是多功能的综合型人才。针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诸种不足,特别是对于大部分来自社会在职成员的自学考试考生而言,以下这些类型的素质尤其显得重要和突出:
第一,需要具备综合性智力。智力对人的培养和成长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环境,以及寻求适应性生存并尽可能成功地解决各种问题的多种能力的体现。智力的内容应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等,而其中又以思维能力为最重要,是其中的核心构成部分。与此同时,语言能力也不能忽视,因为思维丝毫也不能离开语言,这就意味着要尽量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应具备健全的人格意识。人格意识的重要内涵是“认识自我”。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需要把握的方面,就是把人的显性发展(一般发展)变为隐性发展,这种观念把人的发展看成是认知、情感和意志各个侧面与知识和能力的尽可能协调的发展。
隐性发展之所以应该受到重视,因为它就像沉浸在海洋中的一座巨大的冰山,人们只能看到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但它却受到深藏大海中的主体部分所支撑;也就是说,水底部分的潜能是极大的,对人的全面发展亦应作如是观,否则,人的认识自我的人格意识会流于片面化和肤浅化,而有损于素质教育。
第三,要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在社会学中,学者往往把一切有利于行动的社会关系统称为“社会资本”。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日益需要善于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挖掘社会资本的能力,诸如很好地了解彼此双方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客观地了解和关心他人的需要,以及在与他人深人的沟通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完整性,等等,都是构成社交这种独特的“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第四,要具备新的健康观念。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有关部门和民众,都对人的健康持有一种古典的传统观念和标准,即认为不得病和身体健康就是理想状态。但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指出,所谓人的良好健康状态必须包含身体和心灵(精神)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因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狭隘的健康观,提出了更高的健康要求:身体健康以及精神状态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得体发挥与充分发展。